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

时间:2024-01-05 00:12:32
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

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

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,婚姻关系里,婆媳关系,姑嫂关系,妯娌关系是很难相处的。其实相处得不好也是正常,但相处得好那就得靠情商和智慧了。下面来了解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。

  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1

昨天晚上,我们宝妈群里又热闹起来了,我仔细爬楼一看,是一位宝妈在吐槽她的大姑姐。她说:“姑姐天天掺和我们的事,像个二婆婆。”比如,偷偷告诉宝妈老公,钱不能让媳妇管,还是交给自己妈妈保管比较放心。但是,她大姑姐在她家就是“母老虎”一样的存在,家里财政大权抓得死死的,不知道怎么好意思说弟媳让人不放心的。

再比如,姑姐还整天旁敲侧击地催他们生二胎。因为老大是个女儿,姑姐总说:“一定要生二胎,一定要生个儿子,可不能让咱老李家绝后。”而且还当着孩子的面说。有一次这位宝妈的女儿问:“妈妈,什么是绝后?”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她很生气,姑姐自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,自己有生育焦虑,却来插手他们两口子的.事,她老李家是有皇位继承吗?再说了,她都嫁人了,还管娘家这么多事。关键是还不让弟媳妇管钱,弟媳妇傻吗?让白白当生育机器人吗?

宝妈这一番吐槽引共鸣,让人很无奈,因为很多宝妈都说自己家里也有一个爱管娘家事的“姑姐”、“小姑子”等,甚至还有的被搅合离婚的。


  

生孩子是好事也是责任,生不生二胎年轻人会自己权衡

其实,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,很多年轻人都陆续生了二胎和三胎,这是好事。毕竟,孩子多了,是给社会贡献劳动力,孩子们也能相互作伴,长大也能相互帮衬,父母老了多一个孩子养老,也享福。

但是,生孩子是好事也是责任,生下来就要好好养育,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。再加上,现在提倡“家校共育”,家长要全方位配合学校的教育,每天接送孩子,辅导作业等,都占了家长很大的精力,说实话很多人都直呼吃不消。所以,要不要生二胎,年轻人会自己权衡,想生了会在合适的时候生的。不想生,旁人再催也没有用,催到最后,生得起养不起,催生的人不过是吃力不讨好。

出嫁女少管娘家事,否则父母不在了自己再想回去容易惹人烦

另外,像宝妈吐槽的这样,姑姐掺和小两口的家事,确实让人很烦。已经出嫁的姑娘,想回娘家找温暖、送温暖都可以,但是回来挑事、干涉娘家事就有点不招人待见了。毕竟,都是成年人,夫妻之间有什么事,本来可以很好地解决,但是姑姐一掺和,就可能变成大事了。所以,才有一些宝妈吐槽,差点被姑姐或小姑子掺和到离婚。

再说了,对于出嫁女来说,都明白一个道理:有父母在,娘家就是家;父母不在,娘家就回不去了。自己如果再比较爱掺和娘家的事,以后父母不在了,想回去就更难了,更容易招弟媳或嫂子的烦。所以,还不如愉快地相处,这样父母百年之后,兄弟姐妹还能是亲人而不是仇人。

遇到难缠的“姑姐”,宝妈不能太软弱,要学会硬气和智慧地化解

最后,再说说宝妈们不胜其烦的“姑姐”们吧。有些人被姑姐掺和婚后事,婆媳不合、夫妻不睦,甚至有干脆被迫离婚的。其实,宝妈们面对这样的姑姐,不能太软弱,越忍气吞声她就越得寸进尺。宝妈要摆在位置,自己才是家里的女主人,不能自我认为自己是“外人”。而且,日子是自己的,不要容许别人指手画脚。

当然,姑姐或小姑子毕竟是老公的姐妹,如果自己直接刚、直接怼,也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,会让老公为难。所以,宝妈要学会既硬气又智慧地去化解问题,装装柔软、装装亲和,谁不会?只要自己问心无愧,对婆家对老公对姑姐都付出真心了,以后就算闹起来,自己也有理。

  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2

人们都说多个姑姐等于多个婆婆,还真不是空穴来风,有的姑姐结婚出嫁了,还把自己当娘家人,娘家的大事小情都要掺合,小刘的姑姐就是这样。

小刘丈夫就姐俩,他这个姐姐也是强势些,没结婚前在娘家啥事都是她拿主意,这样还真是给父母减了不少的负担,老公和他父母有啥事也省心。

小刘结婚了,姑姐当时忙前忙后,礼上的也不少,小刘和老公也实打实的给姐姐磕了个头。婚后小刘和老公在镇上开了个鞋店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,而姑姐也许是同村离的近,几乎天天到娘家转一趟,在小刘心里婆婆家好像家是姑姐的家,不是她的家,她倒像是外人了。

小刘生了小孩,刚满月娘家妹找小刘给孩子办保险,小刘还没和老公商量那事呢,姑姐就来了,她听婆婆说了保险的事,来了直接就提出了意见,不能买,孩子还小买那个干嘛?白扔钱!再说保险都是骗人的',保了也不赔,挣个钱不容易,手紧点以后用钱的事多着呢。


  

这是给弟弟当家的节奏啊,小刘不好意思回驳她,只是笑笑,她说她的,自己该咋办就咋办。和老公商量后俩人悄悄给孩子买了保险,好心不一定是对的。

和姑姐起争执是为房子的事,有小孩后小刘和老公想趁孩子小交个首付在城里按揭买套房,孩子上学到市里去上。现在年轻的妈妈爸爸们都想让孩子接受一个好的教育,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
当时房价四千多一平米,他们手里有结婚这几年挣的钱,差不了多少,想让婆婆支援点,一开始婆婆没反对,把钱也拿出来了,俩人高高兴兴去市里办了手续。

大姑姐来了,婆婆和公公也变了态度,都认为不该买,各种说辞,总之那钱不如存着还有利息,再就是不是现房怕被骗了,公公说了婆婆说,大姑姐在一边添油加醋,正好鞋店邻家也想买,小刘被说烦了就把房子转给了他。

也该绕这个远,两年房子交房了,房价打着滚涨,交房时就涨到了一万多一平米,邻家不住转手就挣了几十万,这个后悔呀!关键是孩子也到上学的年龄了,到市里上学这会儿买房差多少钱呀,为这事小刘和公婆呕了好几天气,大姑姐来了也不愿答理了。

这真是费劲不讨好,本来和和睦睦一家人,就因为大姑姐多事闹的伤心又绕远。也许是这次大姑姐觉得错了,对不起弟弟,好久没见回娘家了。

虽然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,闺女结婚后娘家虽然还是家,但保持距离是应该的,该放手时就放手。

  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3

不过如果这些关系没处理好也是会直接影响婚姻关系的。

从古至今,几个陌生的女人聚到一家里,都会有摩擦。封建时候,几个女人一辈子是打打杀杀过来的。

而现在女人有地位了,经济条件好了,婚后不与婆家人住,相处不多才避免了一些矛盾。

虽然是避免了一些表面的矛盾,但并不是实质解决了婆家关系里的矛盾,在一些家庭里依然三天两头出现婆家问题,甚至闹得不可开交,连婚姻都亮起红灯。

听说过这么一句话:有几个姑子就多几个婆。

一个婆婆都怕了如果多一两个姑子的话就是更头疼了,有的女人因为听说有姑子的怕嫁过去后这姑嫂关系,直接就拒绝结婚。

拒绝结婚是太过于偏激了,但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,是两个家庭的事情。如果这婆媳关系,姑嫂关系,还有妯娌关系,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实属让人头疼。

下面就来说说我同学与她婆家人是怎么相处的:

相处亲如姐妹

我和老公结婚五年了,老公有一个妹妹,小他四岁,她自己开了一间服装小店。我和小姑子同岁,小姑子性格开朗,是个大大咧咧的人,我们相处久了就成了闺蜜。

我们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。过节什么的我们都会互送小礼物表心意。若是我和老公闹脾气,小姑子都是站在我这边帮我说她哥哥。

婚后我们是和公婆住在一起的,公婆都很和善,我们的相处还是很和谐的。我一下班回来都会帮婆婆弄饭,若是逛街看到合适婆婆的衣服我也会买回来送给婆婆,看着婆婆收到礼物开心地笑,我也很开心。

不过我生孩子坐月子时,由于婆婆带孩子的思想与我们的不同,所以就产生了一些的摩擦。好在有小姑子批评婆婆,并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要婆婆学会科学带孩子。

整个月子期间,婆婆每天都给我炖各种恢复气血的汤,婆婆说月子坐不好会有月子病,这一辈子可遭罪了。她还让我多休息,少看电子产品之类的。

小姑子每天关店回来都会抢着帮我带孩子,宝宝拉尿拉屎了她一个未出嫁的姑娘家从来不嫌弃,笑着说:“现在先学习,以后上岗了就不至于手忙脚乱!”

互相体谅互相包容

小姑子去年出嫁,我和老公给了小姑子3万块钱的陪嫁,现在小姑子生孩子我们本来是打算封个大红包的,但是我们买房没多久,而且这两年疫情工资都不能按时发,又要还房贷,所以我们手上的钱确实是不多。

最后我和老公商量给小姑子封个10000的红包,再给她孩子买一对银手镯子和几套衣服。

去医院看她,走时把红包和买来的礼物给了小姑子,小姑子还不肯要,说我们太破费了。刚离开医院,我发现我的手机落在病房了,于是我又折回病房。

刚走到病房门口,听见小姑子在和婆婆说“:妈,嫂子给的钱太多了,我不能要,现在嫂子他们要还房贷,侄女上美术培训课费用也多,他们压力很大的。嫂子有这份心,我就很高兴了。你看我是怎么样还回一些给她们好呢?……

听到小姑子这么说,我真是百感交集,能碰到这么和善有爱的一家人,真是我的幸运。


  

其实在婆家,不管是婆媳、姑嫂还是妯娌,都是真心换真心的'。在没进一家门之前,都是没有关系的陌路人,因为共同的一个男人才联系在一起的。

但进了一家门,当然必须靠相互的付出。人心都是肉长,将心比心,你对别人行好,别人也是会对你行好的。

如果把对方当家人就是用心爱用心疼,真的当对方是自己的姐妹和妈妈。多换位思考,站对方的角度想问题,有错的地方可以说出来,但也要容许对方有自己的脾气,包容对方且不记仇。

只要本着真心为家庭和谐去相处,没有什么问题是过不去的。怕就怕是以自己的主观出发,觉得对方应该怎样怎样,也怕自私自利不明事理,遇到事情拎不清。

其实,她们本来就是无任何血液关系的女人,如果做不到,就只能把对方当外人,对外人该客气的就要客气,对外人不摆的姿态就不要摆,不该说的话就不要说,不该管的事情就不要管。

在婆媳、姑嫂、妯娌关系里最忌讳的就是,一方付出,另一方自私自利,有事的时候就是把对方当自家人,没事的时候就把对方当外人。

《家里有啥事鸡毛蒜皮大姑姐就掺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